我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项(包括临江寺豆瓣传统工艺),其中省级3项(临江寺豆瓣传统工艺、两节山老酒传统酿造技艺、东峰剪纸),市级6项,区级13项。省级非遗体验基地3个(临江寺豆瓣传统工艺、两节山老酒传统酿造技艺、东峰剪纸),市级非遗传习基地2个。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临江寺豆瓣传统工艺(传统技艺)、两节山老酒传统酿造技艺(传统技艺)、东峰剪纸(传统美术) 、堪家红莲高台狮舞(传统舞蹈)、小院、堪嘉石雕工艺(传统技艺)、川剧“资阳河流派”(传统戏剧)、丹山白塔传说(民间文学)等。
×
临江寺豆瓣传统工艺(传统技艺)
临江寺豆瓣传统工艺200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。
临江寺豆瓣传统工艺始创于乾隆三年(1738),历经8代传承。临江寺豆瓣选用当地的良种蚕豆和芝麻为主料,并配以食盐、花椒、胡椒、白糖、金钩、火肘、鸡松、鱼松、香油、红曲、辣酱、麻酱、甜酱以及多种香料精工酿制而成。加工时要经过蚕豆脱壳、浸泡、接种、制曲、撒盐水等多道工序,再入池发酵近一年。最后,经消毒,与各种辅料按比例进行配制,方可成为成品豆瓣酱。
临江寺豆瓣制作的主料均选自临江寺本地。子姜须采收于白露之前;辣椒精选立秋前新鲜红椒,色泽鲜红、肉质肥厚、籽粒少;水取自具有传奇故事的伽叶、菩提两古井。其代表作品:金钩豆瓣、香油豆瓣、火腿豆瓣等。
两节山老酒传统酿造技艺(传统技艺)
两节山老酒传统酿造技艺2018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。
资阳市雁江区石岭镇两节山老酒传统酿造技艺,始创于1410年,黄国仲在两节山开办“浸水阁作坊”酿酒;乾隆年间改为“魏氏烧坊”;1951年春,公私合营,命名为国营第十八酒厂;1965年,国家在两节山魏氏烧坊上投资兴建、扩建培德分厂,改名国营资阳县酒厂培德分厂;1994年国营企业资产重组,改名为资阳市雁江区石岭镇培德老酒厂;2013年成立四川两节山酒业有限公司,产品商标为“两节山”。
两节山老酒传统酿造技艺是传承上百年无断代的纯手工酿造技艺,采用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
石岭镇两节山盛产的糯高粱,取两节山“千年神泉”之水,经筛选、去壳、浸泡、初蒸、焖水、
打焯、翻拌、复蒸、摊凉、下曲、成堆、收厢、培菌、发酵、配糟、收堆、入窖、蒸馏(掐头去
尾,看花摘酒)、续糟等数十道工序。加上其独特的地理气候、神秘的酿酒微生物环境和数百年来一直传承使用的香樟木甑子,其酿造的两节山老酒具有口感纯正、窖香浓郁、醇甜柔和、余味悠长等特征,属资阳久负盛名的地方特产,深受历代消费者的好评。
×
东峰剪纸(传统美术)
东峰剪纸2023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。
东峰剪纸主要以刻刀为主,剪刀为辅,既有南派剪纸严谨、细腻、装饰性强的特点,也有北派剪纸粗犷豪放之风格。其刀法自然流畅,线条细腻,律动性强,纤巧秀丽,对称平衡,比例协调。 在刀功要求上做到“ 精雕细刻 ”,在作品质量上追求“ 精益求精”,在选材上不拘一格,内容涉猎范围广,题材主题鲜明,多表现美好愿望、积极进取、幸福生活、祈福吉祥、健康长寿的价值取向,如京剧脸谱、人物肖像、花鸟虫鱼、风景名胜等。
堪嘉红莲高台狮舞2013年被资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。
堪嘉红莲高台狮舞传承至今,已有五百多年历史。其表演队伍均由当地地地道道的农民组成,他们表演技艺精湛,惊险刺激,具有很强的艺术性、观赏性和挑战性,是川中民间技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。
堪嘉红莲高台狮舞分为地狮、平台、五台、十二高台四大类,其中高台是其特色:一般高台底层四张方桌,二层两张方桌,三层至八层各一张方桌,第八层方桌四脚朝天,这种搭建台的方式十二张方桌,就是所谓的耍十二台。高台狮舞主要在不足0.6平方米高台顶部区域,进行高空鹏展,金鸡独立、双龙抱柱、观音坐莲、海底捞月,雄狮卧睡以及各种倒立动作的精彩表演。
小院、堪嘉石雕工艺(传统技艺)
小院、堪嘉石雕工艺2006年被资阳市人民政府评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。
资阳市雁江区小院堪嘉石雕有数百余年的历史。小院、堪嘉石雕在描绘雕刻作品的整个流程中,除保留传统的浮雕、圆雕、壁雕、浅浮雕等工艺精华外,还大胆进取,以精湛的技艺在石刻造像艺术中独树一帜。作品类型有人物雕塑、飞禽走兽、水阁凉亭、松柏花卉、石狮、龙柱、金鱼闹莲、骏马奔腾等。现有雕刻人才百余人,遍布全国各地。主要临摹唐代、汉代的雕刻技艺,具有重要的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。
×
川剧“资阳河流派”(传统戏剧)
川剧“资阳河流派”2006年被资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。
明嘉靖十六年(1537),县城万年戏台竣工,每到城隍生日,各地川杂剧班群集。清乾隆五十三年(1788),城庙增建娘娘殿,资阳金玉班主姚艮门邀内江泥塑艺人为神像涂彩描金,上演还愿戏。黄添乡关帝庙戏台横楣,至今尚存嘉庆十九年和二十四年(1814、1819)雁江金玉班演出的墨迹。咸丰七年(1857年),大东街苏家巷监生廖鼎丰创办“雁江大名班”,以高腔为主,后聘著名小丑岳春、老生萧遐亭,锐意振兴,严肃班纪。他们引进昆曲优秀剧目,大量剧目以昆曲代高腔,活跃于资阳、内江、自贡、泸州一带,逐步发展为资阳河流派。
川剧资阳河流派传统剧目以高腔为主,辅之以昆曲和灯调,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和野史传说,情节引人入胜,人物命运跌宕起伏。资阳河川剧艺术最大特色是它独树一帜的高腔艺术,资阳河高腔具有规范、严谨的音乐程式,丰富多彩的唱腔曲牌,简单实用的曲牌分类,科学合理的声腔体系。资阳河高腔音乐很好体现出旋法调式的民族性、声腔体系的科学性和曲牌分类与帮唱分工的实用性,并在音乐性和戏剧性的结合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,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,在中国戏曲声腔音乐中堪称一枝独秀。